在大學四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就是”Deep talk”,與大學四年來認識的、卻不太熟的人促膝長談(好好聊天)
文裡會解釋這個活動的起源、進行方式跟我自己的心得,很感謝你們,讓我收穫到的遠高於預期,完全始料未及,感謝上學期有文儀,還有感謝我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XD
起源
這個活動源於系上朱文儀教授在大四上學期最後一堂課的一些期許跟祝福語,應該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傳統吧,在最後一堂課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說些話。
老師說,在她也是大四上學期的時候她的教授告訴她,在這所大學裡除了學術知識、除了各種經驗,最值得的便是身邊的同學、朋友,所以,老師在最後一個學期做了一個「促膝長談」的活動,去找在系上認識了四年卻一直不太熟的人約出來好好聊天,最後有些人因此成為了至今的好朋友。
聽完以後我很有感觸也蠻心動,對我而言朋友總是很珍貴的,我不會為了要去跟別人交朋友而去偽裝或者改變自己,也不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受人喜歡、能跟所有人當好朋友,朋友寧缺毋濫,願意待在我身邊我很感謝,沒有也不過就是沒有。
只是,我認識這群人4年,我記得他們的名字跟臉、我們會打招呼會寒暄、我知道他們大概的個性、我覺得我們好像可以成為好朋友,但我沒去嘗試過,等著4年來都沒發生過的機緣,我想想,就只是想想,然後畢業典禮後說再見。
好像不是很嚴重的擦肩而過,但如果可以其實也不妨去認識一下,說不定突然之間就發現相見恨晚,然後我珍貴的朋友就這樣多了一個。
多好,聽起來真不虧。
總之,源於這樣我自己把我自己感動了(文儀把我感動了)的理由,我就規劃了這個活動,在當天課堂結束我就說「還蠻有趣的,我想做」,當時身邊也有一群人說他們也有興趣,可以一起弄這個活動(結果一個寒假過去他們就失去這個記憶了...雖然後來跟我約完又有開始,但是說好的一起做呢?!
Deep Talk 執行前
因為寒假還挺忙的,原本就預計下學期開始,但這個活動該怎麼進行當時心裡有點沒底,畢竟是約原本可能不太熟的人,要怎麼不覺得我很奇怪、或者怎麼接受被拒絕,當時一直在想這個問題,除了一點點對於被拒絕的害怕外,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他們不好意思拒絕的赴約或者拒絕得太過委婉我居然沒懂。
在開學的時候我PO了一篇文章在Facebook上,大致解釋了一下這個活動,還設計了一段「如何拒絕我」的教戰手冊,大體上就是我找人約時間,如果不想來就回我很忙沒有空,我會再約其他時間,就再回我一次最近真的比較忙之類的,我就會領略然後disappear了
當時也希望如果有興趣也想約我的人可以直接在文章下回我,我也會比較明確知道對方的意願。因為做這個活動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看看有沒有友誼的橋樑我們一起搭一下~很多人都問我我是怎麼決定找哪些人的,基於上述理由,其實沒有太明白的條件,我也未限定一定要大學四年同系的同學,於是一部分是他們約的,再來或許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正好在路上看見了、或者正好想到可以約誰,還有靠著一點冥冥中的直覺覺得可以聊得來就約了。
PO出文章前多少有點緊張,怕每個人看到就滑過去或者點個讚然後結束,也或者不知道屏幕那端的人看完是什麼樣的表情,懷著一點點的忐忑,但收到的回應卻意外的好,有大學四年的同學、社團同學、高中後就沒有聯繫的同學、以及我前實習的同事,很多人是出乎我意料的,也彷彿無形中收到很多支持。
日子因為這個活動變得很有趣,身邊的人很好奇活動進行得如何,走在路上會突然被攔截說「你活動還有進行嗎?我要跟妳約」、「我們快來約」。最想分享的我最沒想到的一點是,因為我設計了那樣一個拒絕我的方式,大家可能怕我誤會是要拒絕我,如果時間不行都會很積極的回應我可以的時間:
「那天我不行,我XX天幾點可以、XX天、XX天也可以」
我們並不太熟,這樣的對話使主動與被動間的界線模糊,在約之前得到對方的熱情跟善意,無疑是個讓我安心許多也很美好的開始,順帶一提,結果我最後一次都沒被拒絕過,感謝我做人還不失敗哈哈,或許因為大家都清楚這次的Talk要Deep,來的人都很願意深聊,在開始前我曾未雨綢繆的去試想幾個話題避免尷尬,但並沒有特地去設計對話、去非要聊什麼,我的想法就是我們坐下來,然後肆無忌憚的說話。
深度會晤 Deep Talk心得總結(下)-2018 大四下學期